所在位置:首页>人大新闻

【汕尾日报-陆丰人大专刊】奏响“美丽圩镇”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 ——陆丰市潭西镇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汕尾日报 2023-05-22 字体: | |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处污水随意排放、恶臭熏天,出门很不方便。如今道路修整后平整开阔,铺上了沥青,镇区沟渠得到升级改造后,不再发出恶臭了,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谈起家乡近年来的变化,家住潭西镇的陈女士赞不绝口。

近年来,陆丰市潭西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围绕陆丰市委打造“三业三地”工作要求,铆足干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旅农业强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潭西底蕴”赋能乡村振兴,致力打造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圩镇。

潭西镇全貌。(潭西镇人大供图)

城乡美  诠释圩镇“高颜值”

走进潭西镇,蓝天、白云、绿树与错落有致的房屋相互映衬,道路干净整洁,沟渠得到升级改造,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在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之前,镇内却是随处可见铁皮屋、棚寮等乱搭乱建的建筑,水泥路面损毁严重,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沟渠淤塞臭气熏天,与现在的“高颜值”宜居环境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人大代表、潭西镇委书记邱远柳告诉记者,为了让潭西的“里子”精致起来,潭西镇按照陆丰市委、市政府对该镇的发展定位,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城乡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针对乱搭乱建、乱占乱摆等现象,镇党委、政府细化工作任务,发动镇内的党员干部、人大代表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三线”治理、道路“黑化”、外立面美化、沟渠道升级改造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领村民群众齐心协力投入到美丽圩镇建设中来。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前,镇、村(社)两级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向群众说明情况,做通住户的思想工作。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从自身做起,带头拆违,住户们看到干部和人大代表带头行动,纷纷自觉配合拆违工作。” 邱远柳表示,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带领下,仅用一周时间,全镇就拆除了违规构(筑)物、铁皮屋、棚寮等占道乱搭乱建建筑共361处。同时,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高效率完成了清理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灌木杂草等460多吨,推进弱电落地5.8公里,高压落地4.5公里,强电拔杆上墙300余支,前巷改后巷178处;完成潭西大道和132县道全线共5.8公里的“白改黑”和“四化”工作,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镇内排水沟渠道被沿线住户私自占用,加上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导致污水直排入渠,造成淤泥堵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水体发黑发臭,村民苦不堪言。而在推进镇内沟渠道改造中,又有部分沿线的商户及住户担心利益方面受损,不愿意配合升级改造。”邱远柳说道,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理好群众利益和整治工作和谐开展成了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思考的问题。为此,潭西镇党委借助“谷乡慢城”示范带建设契机,积极发挥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返乡干部作用,多次组织开展入户交心活动,耐心听民意,用心纾民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真心换取商户和村民的支持。面对沟渠道升级改造,镇人大代表主动发挥监督员、战斗员作用,多次对沟渠道改造进行调研,收集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对升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议。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商户和住户终于同意把私占的公共用地腾了出来,共同推进沟渠道升级改造工作,最终把镇内的沟渠进行了翻新,群众出门再也不用“捂鼻子”了。

此外,镇内的赤溪桥因年久失修,被省交通厅列为危桥。为保障群众的安全通行,在推进赤溪桥危改扩建过程中,潭西镇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党政主要领导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多次前往深圳动员乡贤捐资建设。林国芳、庄陆坤等乡贤纷纷慷慨解囊,先后捐资用于修桥铺路、周边环境整治。“如今,赤溪桥已完成了修复加固,桥面也由原来的8米拓宽到12米,大大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人居环境的改善,为乡村增添了‘颜值’,提升了‘气质’,让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美出‘富民’新途径。”邱远柳高兴地说道。

产业兴  诠释乡村“高价值”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发展。潭西镇作为陆丰市的传统农业大镇,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优沃的土地资源,是陆丰市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过去因为种植方式匮乏、缺少专家指导、销售渠道单一等种种原因,导致农户们种植的农作物成本高、产量少、价值低,村民种植收入微薄,纷纷外出务工,田地逐渐撂荒。”邱远柳对记者说道。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按照陆丰市委市政府、镇委镇政府的指导意见,全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对近70亩撂荒地治理进行扫尾工作,推动300亩碎片化耕地集中流转给专业种植公司,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方式,为农户带来技术支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如崎头村委托镇“三资平台”将392.81亩集体土地流转进行公开招投标,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提高40.7687万元,现在崎头村集体经济已突破了50万元大关。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链条短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现象,潭西镇委镇政府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通过土地流转、置换、承租等方式切实做好产业发展工作,引进汕尾市兴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引入“一村一品”恢丰莲藕种植基地项目,建设种植规模面积达310亩,总产量可达403吨,总产值241.8万元,亩均创收3800元,带动基地周边94户农户参与种植面积600亩以上;引进陆丰市鸿晓种养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引入东山村白对虾养殖项目,目前年产量达300吨以上,总产值约600万元,年利润约120万元,项目带动农户54人,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引进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陆丰市百健种养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引入黄牛养殖产业链,并在长安村建设黄牛牛社,配套废弃物饲料化生产车间、科研楼、生活区、产房等,预计黄牛年出栏量达20000头,产值可达8千万元。依托引进的项目企业,可以实现镇上“一村一品”发展,做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同时,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以市场为导向,时时为村民和种植大户提供产品市场行情,引导他们适时种植收入更高的经济作物,或是引导村民养殖畜牧业,让新型农业经济撑起村民的“致富伞”。

产业兴起来了,营商环境也不能差。“为了给返乡创业乡贤提供高质量营商环境,潭西镇多措并举打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组合拳’,用心用情用功打好‘服务牌’,全力当好‘店小二’角色,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邱远柳告诉记者,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们多次组织开展座谈会、乡贤活动等,积极主动打好“乡贤经济牌”,把走出去的乡贤转化为引进来的发展源泉,为家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增添“乡贤力量”。

产业发展也让村民收获了“腰包鼓胀”的幸福,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今,潭西镇正抓住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精心谋划,蓄势发力,实干当先,掀起新一轮兴产业、美镇圩的热潮。

担当勤履职 服务 “零距离”——湖东人大代表联络架起民情“连心桥”侧记

(上接第14期)

 

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范奶奶,最近身体怎样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和我讲,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帮忙。”……这是湖东镇宁海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常态化组织代表入户走访慰问的一个镜头。

“社区有2177户居民共八千多人,基本上每一户的情况我们都是非常清楚的。如:草街巷的陈大姐患有智力残疾,还带着两个小孩;中兴街有位独居郑奶奶,今年90多岁高龄了;詹厝祠巷的卓先生是高位截肢残障人士……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是人大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户户走访登记出来的。”人大代表、宁海社区党委书记卢清华向记者介绍,由于社区老年人居多,为了服务好年长的居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采用“选民到站+代表上门”方式,除了定期在联络站接待选民外,每日组织代表与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等一同入户走访,把服务送上门、把政策送到家。“结合社区治理,为了方便群众,人大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白天没人在,晚上再去,晚上没人在,节假日去。实打实的信息和数据,都是人大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卢清华说,走访多了,底数清了,心中就有账了,群众对基层党政和人大代表也就越来越信任了。

“基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后一米’,要和群众不断地沟通,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就需要通过多样化、接地气的形式,把政策宣讲好。”卢清华表示,在开展个人健康宣传期间,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走街串巷,通过张贴宣传单、上门入户、流动大喇叭、电话等方式进行宣传,用群众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健康常识,让群众自觉做好个人卫生,主动接种疫苗,引导村民提高防护意识。“要让老年人了解政策、理解政策,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加倍的热情和耐心,有时候还要像哄孩子一样,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卢清华说,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重点关注老人们的身体及生活状况,加强与老人的子女亲属联络,全面沟通老人健康状况和相关诉求,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一段时间后,老年村民渐渐地对政策有了认识,也懂得了健康防护知识。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生活挂心间。在做好个人健康宣传的同时,宁海社区以代表联络站为平台,邀请骨伤科医院开展义诊巡诊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咨询就诊服务,发放宣传手册,普及健康知识。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设立幸福食堂,保障了低保人员、老年群体的生活,用“舌尖上的温暖”让老百姓感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访等活动,可以让我们倾听村民的更多诉求,真正了解到村民的所需所盼。”说到这,卢清华向记者说起一个小故事,“社区有一位独居的范奶奶,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由于年纪大行动不便,已经很多年没有走出家门。人大代表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将其列为重点关怀对象,经常上门了解她的身体情况和生活需求,上门帮她做家务,陪她聊天。在聊天中,得知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新冠病毒,范奶奶主动要求人大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协助其接种疫苗。” 卢清华说,在社区的协调下,医护人员上门为范奶奶接种。接种完疫苗后,范奶奶表示想出门看看湖东镇的变化,社区再次协调流动警务车,在人大代表的搀扶陪伴下,带着范奶奶围绕镇周围逛了几圈,满足了范奶奶多年的心愿。“那一刻,范奶奶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一样。打那以后,一有亲戚、朋友探访,她逢人就说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待她如父母一般。她自己也成为了防控政策的宣讲员,告诉家人朋友要去打疫苗、做好个人卫生、做好预防措施。我们每次从范奶奶家门口路过,她都会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要我们到家里喝茶,让我们也注意身体。”卢清华笑着说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人大代表联络站虽小,却实实在在彰显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成效。只有真心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初心与使命。

 

陆丰味道 ——甲子鱼丸

作为沿海乡镇的陆丰市甲子镇,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拥有着全国一级渔港——甲子渔港,海产品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甲子带来了丰富的“海味”美食产品。其中甲子鱼丸因形佳味美,鲜甜爽脆,且有“团圆美满”的寓意,成为陆丰人喜欢的特色美食。

作为土生土长的甲子人,甲子镇人大代表李招鹏对各类海产品的特质可谓是相当熟悉。他告诉记者:“在甲子,‘那哥’鱼不是主要用于鲜食,而是用来制作鱼丸的。虽然也有出产鳗鱼、淡甲鱼等其他高档鱼,但是这类鱼打出来的鱼丸不见得好吃,而相对廉价的‘那哥’鱼,肉质反而更加合适,用来制作鱼丸,口感特别爽脆,所以甲子鱼丸几乎都用‘那哥’鱼打成。”

陆丰味道 ——甲子鱼丸。

说起甲子鱼丸的制作过程,李招鹏还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甲子鱼丸的制作过程极其讲究,从取料、刮鳞、剔刺到剁蓉,从锤炼、拍打、成丸到漂涤,有着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且道道工序都大有学问。而经过数十道的工序制作而成的鱼丸,它的外观雪白晶莹,肉质富有弹性、脆而不腻。烹饪上也十分简单,只需在锅里加入清水烹煮鱼丸,等到锅中冒出热气腾腾的汤水和颗颗洁白圆润的鱼丸上下翻滚,便可加一小勺盐、一丁点猪油葱花、一小撮芹菜末儿,煮熟后盛到碗里,一碗香气扑鼻的甲子鱼丸就做好啦。

据李招鹏介绍,鱼丸在甲子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宋朝年间就有渔民、村民开始研究制作,传承至今。相传当年宋帝昺与陆秀夫逃到甲子待渡,被当地义军捉住,惊恐万状的宋帝昺知道对方是大宋百姓,便道出帝王身份。义军首领郑复连忙让妻子用甲子名肴“鱼丸”款待宋帝,饥肠辘辘的宋帝昺尝后,觉得鲜美无比,龙颜大悦而称“甲子鱼丸”有救驾之功。因为救过圣驾,受过皇封,所以鱼丸也就被视为甲子名菜之首。

而甲子鱼丸的扬名,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南方日报》有文章专门介绍风靡省、港、澳的甲子鱼丸,说它“一不小心跌落地下仍会弹跳起来重新回到桌子上”。经媒体宣传,甲子鱼丸更加声名远播。不过,甲子鱼丸的声名能历久不衰还要归功于鱼丸本身独特的外观形态和内在品质。

为陆丰的一道传统美食,甲子鱼丸早已刻在陆丰人的味蕾基因里。如今,在“陆丰味道”旗舰店里,总能看到外出回乡的食客点上一碗甲子鱼丸,品尝回味属于“陆丰人的家乡记忆”。

 

记者:张文滨 曾佳鸿

通讯员:陈建深 陈坂升 魏俊杰

编辑:郑润文

QR:【汕尾日报-陆丰人大专刊】奏响“美丽圩镇”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 ——陆丰市潭西镇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纪实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