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人大新闻

【汕尾日报—陆丰人大专刊】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甲东能量 ——陆丰市甲东镇人大代表助力镇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汕尾日报 2023-08-17 字体: | |

八月的甲东镇,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富民产业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近年来,陆丰市甲东镇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战略机遇,踔厉奋发,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填好经济、平安“两张报表”,扎实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甲东高质量发展是甲东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甲东镇各级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奔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聚民意、集民智、汇众力,干实事、促发展,与群众共同努力,一同书写新时代甲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大代表、甲东镇委书记黄文伟铿锵有力地说道。

陆丰市甲东镇海产品养殖场。

化身“战斗员”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在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甲东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化身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战斗员”,为推进甲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甲东镇地处陆丰市最东端,是东承揭阳西接汕尾的‘桥头堡’,三面环海,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其中,紫菜、龙虾、海胆、鲍鱼更是被称为甲东‘四宝’。但由于各种原因,镇村并未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导致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大代表、甲东镇委书记黄文伟说道,破解发展难题,找准发展道路,成为镇上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工作方向。近年来,甲东镇委、镇政府在陆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多方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壮大发展经济。镇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按照镇委部署,围绕甲东镇聚焦“海洋经济强镇”的目标定位,立足甲东的传统优势产业,为村民提供信息思路,帮助拓展销路、提质增效,让群众腰包“鼓起来”,集体收入“壮起来”。如长青村村干部、人大代表积极打好“乡贤牌”,招引乡贤回乡投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海产品晒脯厂,让20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村民经营海鲜产品收购点,搭建海产品直销平台,壮大网络销售队伍,不断夯实壮大集体收入,每年可实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70万元。“近年来,甲东镇新增了海鲜餐饮店10家,打造了‘陆丰味道’3家,整合建立了‘对虾+鲍鱼+海马+晒盐’高位养殖聚集区等,有效盘活乡村资源和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黄文伟充满信心地说道。

除了靠海吃海积极发展海产品产业外,让撂荒地焕发新活力,打好“土地牌”也成为了甲东镇破解发展村集体经济难题的又一举措。“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抓好农村撂荒地整治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黄文伟说,起初在开展撂荒地整治的时候,部分村民想留着田地,有‘即使丢荒了也不愿流转’的念头。为此,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一遍又一遍地做好村民工作,还由村党支部作为‘担保人’,消除村民‘流转出去就要不回来’的顾虑。有了村民的支持,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重要工作,因此,甲东镇通过采取农户复耕、引进新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方式组织复耕复种,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如奎湖村采用“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引进一户家庭农场,靶向引导群众1120户流转土地2100亩,为村带来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值;新兴、可湖、洋美、奎湖四村也通过撂荒复耕,实现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真正让村民实现了在家就能创业就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

“产业旺,乡村兴。随着甲东一项项富民产业的项目落地,也带动了乡村其他新业态产业发展。”黄文伟介绍到,今年以来,甲东镇着力打造一批新业态经济产业,如艺美轩书画坊、文旅店、网红点、“歌友会”“陆丰味道”等。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化身“宣传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家乡的建设,现吸引了30多名回乡创业大学生、青年才俊,为甲东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依托“薪火蓝湾”示范带建设和地方资源优势为契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按照镇委镇政府的部署,以发展大会、乡贤座谈会等为载体,引导乡贤投身家乡发展,助力家乡共同富裕。“乡贤企业进来了,营商环境也不能差。”黄文伟说到,为让企业和职工能够安心在甲东扎根发展,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积极做好“店小二”服务,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用心倾听企业所思、所急、所盼,为企业纾困解难。如万洋众创公司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面临用水难和环评慢等难点痛点问题,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积极主动作为,多次对接协调甲子自来水厂、甲东自来水公司、甲子镇政府等,在他们的努力下,增设了自来水管道连接口直达万洋众创公司工业园区,顺利解决公司用水问题。

化身“先锋员”  助力家乡美丽蝶变

“以前村口那条水沟,村民经常把垃圾往沟里倒,一到夏天恶臭熏天、蚊虫乱飞。你看现在多好呀!空气不但得到了很大改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整洁。”村民陈先生开心地说。

近年来,甲东镇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创新实施举措,积极发展新业态,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促进美丽圩镇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

“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除了招商引资之外,基础设施建设要走在前面,环境和配套也要跟得上,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引进来、留下来,群众的生活品质才会更上一层楼。”人大代表、甲东镇委书记黄文伟说到,为进一步提升镇容村貌,加快美丽圩镇建设,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纷纷化身为“粉刷匠”,按照镇委镇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三美共进”工作要求,完成了镇区沿街外立面改造,并不断优化圩镇硬件设施,推进石清社区街道、巷道、市场、外立面、小公园、消防站等建设,以实际行动,不断改善美化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如今,甲东桥头公园整体已基本打造成型,成为“三甲”地区群众健身、休闲观光、亲子娱乐的网红打卡点,镇区外立面美化工程也完成了大部分,也为甲东增添一丝美景。

与此同时,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党员干部积极当好“守护者”,坚持从民愿、民盼、民需入手,为村民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如长青村有群众反映,村内多处宅基地的臭水坑经常发出恶臭,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为此,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发挥带头作用,多次深入走访调研,召开整治工作会,最后,长青村村委自筹129万元,整治了43座臭水坑宅基地。“当好群众的‘打工人’,这是我们镇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对自己的定位。”人大代表、甲东镇委书记黄文伟说道。

如今,行走在甲东镇大地上,乡村面貌变美了、特色产业更旺了、群众的口袋更鼓了……让人真切感受到乡村高质量发展给这块热土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架起“连心桥” 拓宽“致富路”——河东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纪事

近年来,陆丰市河东镇人大联络站在陆丰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基层人大工作实践创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把“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服务群众,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为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注入人大力量。

理清发展思路

做好乡村振兴规划

河东镇是陆丰市最“年轻”的镇,在建镇26年的岁月中,改革发展的步伐从未停下,不断引领和激励着河东人民群众开拓进取,阔步向前。

“如何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立足全镇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河东镇近年来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人大代表、河东镇镇长邱汉专说道,为解决发展模式单一和干部群众思想发展观念局限问题,河东镇结合“山水画廊”景观示范带建设契机,以打造青山村“共同富裕示范村”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充分发挥青山村毗邻中心城区的土地、劳力、资源优势,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叩开了乡村高质量发展大门。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围绕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陆丰市委、市政府实施“奋力裂变发展,实现蓝色崛起”的决策部署,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百姓家,开展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等家底摸清工作,为产业发展做好前期筹备。“只有理清了思路、摸清了家底、做足了规划,才能为招商引资做好充足的准备。”邱汉专说。

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河东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督促指导人大代表积极主动联系群众,收集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好想法、好建议,为各村产业谋划提供参考指导,帮助乡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难题,让各村的产业更好落地见效。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努力和建议下,各村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实行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其中,后坎村和高田村结合村发展特点,着力打造美丽圩镇、商贸中心、生活中心和服务中心;欧厝村打造休闲农业观光;甘坑村打造荔枝文化主题小镇;青山村打造文旅综合体,持续推动河东镇产业稳定发展。

做好产业运营

激活乡村产业活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

“如何做好运营‘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是河东镇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河东镇人大代表邱汉专说。

乡村建设美了,企业才会留下来。为此,河东镇着力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走深走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乡村振兴景观示范带和美丽圩镇建设中,镇、村的人大代表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依托,利用村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接待日等,鼓励村民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面对部分村民不理解之处,代表们通过“发动人大代表带头拆、引导村民自行拆”,用实际行动引领村民。在代表们的带动下,共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等1988间,乱搭乱建违章建筑350处,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174处,实现拆违“零冲突”“零赔偿”“零上访”。

乡村振兴不仅激励着村民,更召唤着大量外出乡贤返乡投入这片广阔天地。“我们通过平台搭建、乡情感召、政策吸引等方式,推动乡贤回乡、人才回村、资金回流、项目回村,引导广大新乡贤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人大代表、河东镇党委副书记黄伟彬说,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镇党委、政府和深圳帮扶工作队,坚持以“村党支部+人大代表+驻村队伍+村民”的组队模式走出去招商引资,寻找他山之石。人大代表化身成为“联络员”的身份,畅通各级企业家人大代表与广大企业等乡贤回乡发展渠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间,赴深圳接洽企业38次,惠州接洽企业19次,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地走访企业5次。在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下,河东镇先后引进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深圳壹点科技集团、惠州亭云原乡旅游等10家龙头企业,为河东产业振兴筑牢根基。同时,依托“乡村文化集市”活动契机,人大代表按照镇委镇政府的工作部署,主动挖掘陆丰本土优秀创业青年,搭建创业平台,为想回乡创业的村民提供服务。通过建立镇村与企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与入驻企业召开推进协调会,及时协助企业解决问题,全力以赴为他们做好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河东镇,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多元,群众收入逐年增长,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河东镇人大主席卢金榜告诉记者:“接下来,人大代表们将积极履职,上门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继续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员、监督员、联络员和战斗员,同时,发挥‘朋友圈’力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讲好河东乡村振兴故事,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和参与河东镇乡村振兴事业,力争将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带头助力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陆丰味道 ——陆丰咸茶

咸茶,别以为它叫“茶”就是茶了,其实它可是一道可以当饭吃的茶,是每个陆丰人最家常的食物,是不可忽略的经典美食。曾几何时流传着一首《擂茶歌》:“牙砵擂茶响咧咧,正有客人到阮家。”“今日泡茶是乜泡?乌乌油麻地豆茶。”……只要来了客人,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陆丰人民都会捧出那碗让你喝了还想喝的咸茶。

陆丰咸茶。  汕尾日报通讯员 陈坂升 摄

“说到陆丰咸茶,因常作招呼客人之用,也被人们称为‘迎客茶’‘情谊茶’,每逢亲朋好友团聚之时,就会在家煮咸茶招待亲友,所以,足见这碗“茶”在陆丰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讲到陆丰咸茶,河东镇人大代表余建伟饶有兴致地说道,咸茶的制作少不了两个工具,分别是牙钵和茶槌(木杵)。将茶叶放进牙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锯齿纹的陶器),倒点水让茶叶稍微湿润,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约3尺长的茶槌(木杵)绕钵壁循环搅拌捣碎,接着将熟花生米、芝麻、薄荷叶等陆续投入牙钵擂成浆糊状,放入适量食盐,将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故又谓之“擂茶”。过去,人们制作擂茶习惯用生茶叶、生芝麻、生花生,所以也有“三生茶”之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过去的“三生”变成了发酵过的茶叶、炒芝麻和炒花生。一碗咸茶入口,茶叶的芬香、薄荷的甘醇、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多种不同的味觉在舌尖碰撞交融。

余建伟向记者介绍,陆丰咸茶主要有“饭茶”和“苦刺心茶”。其中“饭茶”流行于甲子镇以及湖东一带沿海地区,它的制法主要是将茶叶、芝麻、薄荷等陆续擂好倒入开水,泡上焖熟的干饭,可以按照各人的喜好加上煮熟的白米豆、绿豆等豆类及配料。而“苦刺心茶”则盛行于东海街道,以长在附近山坡、溪旁的一种叫“苦刺心”的野生植物的鲜嫩芽心为主,加入适量食盐用牙钵擂成浆冲入滚水,加上炒米和花生等佐料便可食用。

吃咸茶的习俗,代代相传,由来已久。清代茹敦如《越言释》载:“江广间有擂茶,是羌盐煎茶遗制,有存古意。”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汉宗亦有诗云:“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写出了清代海陆丰吃咸茶的盛况和人间世俗情态。如今,在陆丰喝擂茶早已成为习俗,几乎家家户户备有陶制牙钵、牙钵架、擂茶棒。擂茶其色味、功效、制作方法,以及饮茶习俗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古朴浓郁的擂茶文化。

时至今日,咸茶已作为陆丰一种风味小食走出平常百姓家、走进社会、走进市场,成为独具特色的“陆丰味道”之一。远方的客人来到陆丰,在品尝了生猛海鲜之后不妨在街边坐下来慢慢品尝一碗咸茶,体验一番陆丰的味道,陆丰的情怀。

 

记者:曾佳鸿 张文滨

通讯员:魏俊杰 陈建深

编辑:黄楚娟

QR:【汕尾日报—陆丰人大专刊】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甲东能量 ——陆丰市甲东镇人大代表助力镇域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