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汕尾人大 发布者:lfsrd 2025-10-19 字体:大 | 中 | 小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更是一名非遗传承人,我真的从没想过能站上全省的领奖台,荣获‘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我看来,‘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称号,更像一份暖心的鞭策,一盏前行的指引。往后我会继续沉在基层,一方面打磨更多有温度的陆丰皮影戏作品,用传统技艺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会履行好代表职责,为非遗传承发声,尽自己所能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10月14日上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三级演员、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演员高晓玲,手捧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证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说,要把这份珍贵的荣誉化为动力,在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从2008年初识陆丰皮影戏的震撼,到如今成为守护这门古老艺术的中坚力量,17年来,高晓玲始终以匠人之心扎根非遗领域,以创新之志激活传统魅力,更以光影为媒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她所在的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不仅深耕陆丰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更于2024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高晓玲与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其他演员一起走遍乡村地头、走进校园课堂、走向国际舞台,用一方幕布演绎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让陆丰皮影戏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初遇皮影: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第一次摸到陆丰皮影影人时,我就被这门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它能‘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必须守护好。”回忆与陆丰皮影戏的初遇,高晓玲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2008年,高晓玲考入陆丰市皮影戏剧团,彼时的陆丰皮影戏已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1年更是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双重荣誉”让高晓玲深知责任重大——她不仅要学好技艺,更要与陆丰皮影戏的传承者们一起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

为掌握皮影操纵的精髓,她成了排练厅里最“拼”的人:虚心向老艺人请教影人制作、动作设计的技巧,学唱陆丰皮影戏传统唱腔“白字曲”;在排练厅里跑圆场、练身段,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操纵手法,让皮影动作更逼真、更接地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她凭借《猪八戒背媳妇》参加陕西西安“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斩获个人优秀表演奖;2015年,她主演的《鸡斗》在河南开封第十三届全国皮影山花奖展演中摘得金奖;2021年更是她艺术生涯的“丰收年”——10月凭《游园惊梦》获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银奖,12月主演的《文成公主》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上,同时拿下“朱槿花奖优秀剧目”与“优秀演员”双项荣誉。随着技艺日臻成熟,高晓玲逐渐成长为剧团的顶梁柱,也成了陆丰皮影戏最年轻的“守护者”之一。
守正创新:让皮影艺术“活”在当下
“以匠心传承非遗,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主动创新、追求极致、打造精品的过程中,把握其精髓、守住其特质,在迭代升级中持续增强非遗的吸引力。”高晓玲说,多年来,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质和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创新编排《禁毒三字经》,用朗朗上口的说词、直观的皮影画面,让“远离毒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围绕安全科普,打造《“影”说安全》系列剧目,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内容,成为学校、社区的“流动安全课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让陆丰皮影戏从“传统戏台”走向“多元场景”,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的无限可能。

同时,面对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根据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工作安排,她积极参与“送戏进乡村”活动,与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其他演员一起在村口空地上搭起流动舞台,以生动的皮影戏让政策宣讲不再是“枯燥说教”,而是“看得见的故事”。每次演出结束,村民们围上来拉着她的手说“下次还来演”,都让她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
为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发芽,她与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演职员一起推动陆丰皮影戏走进校园。在课堂上,她教孩子们绘制简易皮影、操纵影人动作,还编排了《和谐盛世》等儿童剧,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皮影,兴奋地模仿剧中角色,我就知道文化的根脉正在延续。”高晓玲笑着说。
光影为桥:织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陆丰皮影戏没有语言障碍,它用光影讲述故事,能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产生情感共鸣。”作为非遗传承人,高晓玲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使命,用皮影艺术搭建起各民族交流的桥梁。
2024年5月,由她参与创作并主演的民族团结题材剧目《盛世藏行》在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首映,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彩。这部剧打破了传统皮影的表现边界,首次采用“纱幕+多媒体”技术,将杖头木偶融入皮影表演,让“影”与“偶”巧妙联动。剧中,她通过细腻的皮影操纵,生动演绎了唐朝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险赴吐蕃和亲的故事——从长安出发时的坚定,途经草原时的艰辛,与吐蕃人民共庆丰收时的喜悦,每一个场景都饱含民族交融的温情,让观众在光影变幻中感受到“唐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作品,让民族团结的故事‘看得见、听得懂、能共鸣’。”高晓玲说。
“我愿做一束光,照亮非遗传承的路,也照亮各民族交融的路。”这是她常说的话。近年来,在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领导带领下,她还与中心演职员一起多次赴新疆、贵州、云南等地,走进民族地区开展陆丰皮影戏展演,在新疆阿勒泰的乡村里,用陆丰皮影戏演绎《草原上的民族团结花》,讲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故事;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与当地艺人合作,将苗族芦笙曲融入皮影配乐,打造“皮影+民族音乐”的特色演出,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同时,她还参与接待了20多批次港澳台游客体验非遗,教他们制作皮影、操纵影人,在互动中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5年4月,按照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工作部署,高晓玲与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其他演员一行9人远赴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参加第20届“小淑女,小绅士”国际儿童戏剧节。演出现场,她们不仅带来《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经典皮影剧目,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她手把手教土耳其小朋友们操纵皮影,当孩子们看到自己手中的“小哪吒”在幕布上“动”起来时,兴奋地欢呼雀跃。“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跑过来拥抱我们,对我们比爱心,那一刻我觉得,陆丰皮影戏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情感纽带。”高晓玲回忆道。有外国友人评价:“中国皮影用光影讲述的东方故事,超越了语言障碍,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履职为民: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
2023年1月,高晓玲多了一重身份——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从“皮影演员”到“人大代表”,她很快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皮影戏要道尽千古事,人大代表要倾听万家言,本质上都是连接人与人心的工作。”
履职之初,她把目光聚焦在非遗人才断层问题上。经过深入调研,她发现传统戏剧院团普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编制限制严格、新人招录准入政策缺乏针对非遗传承的灵活设计,让不少年轻人对从事皮影传承望而却步。为此,她提交了《关于优化皮影人才准入的建议》,在建议中详细分析问题,并提出“建立传统戏剧人才职称评审专项政策”“拓宽非遗人才就业渠道”等具体方案。令她欣慰的是,《关于优化皮影人才准入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回应,为有效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前期铺垫。另外,她还提出《推动非遗文创发展的建议》,主张挖掘陆丰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核,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创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作为陆丰皮影戏传承人和人大代表,让陆丰皮影戏走向世界、融入生活,是我的传承使命,更是履职担当。”高晓玲始终将艺术与职责相融合,以双重身份践行使命。在参与绿美生态建设中,她与陆丰市文化艺术界人大代表联络站其他驻站人大代表一起在“林下小舞台”上表演创意快板《“影”说植绿》,用融合了陆丰皮影戏和快板的表演形式,以欢快有趣接地气的方式,讲好“绿”和“美”的故事,引导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乡村绿化工作;在奋战“百千万工程”中,她积极响应“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部署,参与《美丽陆丰・“百千万工程”同探寻》皮影动画短片录制,将皮影艺术融入“百千万工程”实践,用生动的光影画面展现陆丰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的新变化,让“百千万工程”的政策内涵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变得可知可感,激发群众共同绘就一幅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和美画卷。
从艺17载,履职近三年,高晓玲始终在“非遗传承人”与“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中践行使命。她用一方幕布演绎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用一份责任为非遗传承发声,让陆丰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光影力量”。
来源:南方+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