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代表风采 | 钟晓琳:履职路上唱响非遗传承的“正字戏”强音

来源:南方+  发布者:lfsrd  2025-10-20   字体: | |

编者按:为更好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进一步宣传陆丰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先进事迹,展现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反映民声、履职为民方面的好经验,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等重要领域有效发挥代表模范带头作用、为民排忧解难的好做法,充分彰显代表心系群众、为民代言的履职风采,陆丰市人大常委会与南方+合作推出“代表风采”专栏,全方位展现人大代表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激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履职热情,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陆丰实践凝聚人大代表智慧,在为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作出陆丰贡献、展现陆丰担当中贡献人大代表力量。今天推出第八期《钟晓琳:履职路上唱响非遗传承的“正字戏”强音》。


她既是舞台上古老珍稀的“南戏遗响——正字戏”的传承人,也是议事厅里为非遗保护奔走呼吁的人大代表,两种身份在她身上交汇成一种使命——让千年古老剧种在海陆丰大地上更好地传承发展。她就是汕尾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汕尾市市级传承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演员钟晓琳,她始终将履职重心放在非遗保护领域,用心推动解决非遗传承中的瓶颈问题。

双重身份担使命,一线履职察民情

2008年,中共陆丰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陆丰市文广新局、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招录学员委托广东粤剧学校代培,14岁的钟晓琳作为第一批学员考入这个“正字戏委培班”时,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肩负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当时只想学好戏,让更多人了解正字戏的魅力。”钟晓琳回忆道。

钟晓琳,2022年当选汕尾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次走进议事厅,我才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有多重。正字戏传承不只是舞台上的事,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我既是戏曲传承人,更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传承好非遗是使命,也是履职的重要部分。”钟晓琳说。她将代表履职的根基深深扎在“现场”——利用非遗传承人的行业身份,在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的日常交流、探讨中,敏锐地捕捉到青年传承人断层等共性难题;在参加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时,她从表演者化身为倾听者,主动与同行交流,更不忘与观众互动,细心收集他们对剧目偏好、非遗认知渠道等宝贵反馈。她还充分借助陆丰市文化艺术界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平台,在与其他代表交流探讨各自收集的民意信息的同时,积极参与联络站活动日,接待选民,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与期望。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声音,成为她履职建言最坚实的土壤。

如何让正字戏这个古老的珍稀剧种更好地焕发新的生机、不断传承下去?这是钟晓琳一直在思考的事。从艺十多年来,钟晓琳不仅在《刘文龙》《妈祖》《青蛇传》等正字戏传统剧目及《荷塘月色》等乡村振兴题材原创正字戏现代戏中担纲主演,还在情景戏歌《绿美画卷》、戏曲歌舞史诗《一起向未来》中参与创作、演出,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等传承工程,在年轻人心里播撒戏曲的种子。

凭借在“2024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中的精彩表现,她荣获了“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才”称号。对这份荣誉,钟晓琳总说:“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老师,是她手把手教我正字戏的精髓,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还要感谢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给了我太多成长和登台的机会,从传统戏到现代戏,一路支持我打磨技艺;还有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每一位演(职)员伙伴,排练时一起抠细节、乐队配合磨唱腔,演出时相互配合、彼此托底,没有大家的帮助,我走不到这个舞台上。” 这份对传承的敬畏与感恩,也让她更坚定以舞台为“履职阵地”,致力传承千年古老剧种。

为了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她开始系统调研海陆丰革命老区稀有剧种生存状况,走访全市多家非遗传承基地,与老艺人深入交流。“许多老艺人带着毕生技艺老去,年轻人不愿学、留不住,艺术人才流失……”钟晓琳在近两年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都转化为她履职建言的坚实基础。

精准建言谋发展,法治护航非遗路

“作为人大代表,我要为非遗保护建言献策;作为戏曲演员,我要用舞台表演展现非遗魅力。这两种身份相辅相成,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非遗传承工作。”钟晓琳说。

基于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民意,钟晓琳意识到,收集民意和发现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2025年汕尾两会期间,她精准建言,提交了多份聚焦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议案建议。

她领衔提出了 《关于要求立法制定〈汕尾市稀有剧种传承保护条例〉的议案》 ,针对当前政府规章效力有限的瓶颈,强烈建议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明确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稀有剧种传承保护长效机制,为汕尾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陆丰皮影戏”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的存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立足当前正字戏研究的现实格局——其相关研究与保护虽在县级层面已有一定基础与实践,但在市级及以上层面的系统性保护仍处于空白状态,她深刻认识到,对这一被誉为“南戏遗响”的千年古老剧种进行更高层级、更体系化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填补学术空白的关键,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她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支持对南戏遗响——古老珍稀正字戏开展理论研究的议案》,呼吁汕尾市政府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支持本地高校组建专业研究团队,以县级既有研究成果为起点,进一步系统推进正字戏文献的深度采集与整理,推动“南戏遗响——古老珍稀正字戏研究中心”落地,并同步建设数字化资源数据库,最终让这门古老艺术在跨层级的学术研究与现代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她通过创建的“钟晓琳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弘扬劳模精神、丰富劳模时代内涵、推动正字戏传承、发展、弘扬,通过“传帮带”放大劳模品牌效应,为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职工搭建了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和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她与陆丰市文化艺术界人大代表联络站其他驻站人大代表一起致力于将非遗文化教育引进校园,常态化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从教唱简单唱段到指导编排校园小戏,让正字戏的旋律在课间响起、水袖的灵动在操场旋舞,真正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钟晓琳说,“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人大代表,我将继续履职尽责,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鼓与呼,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南方+记者 陈欣欣

通讯员 潘智勇

QR:【南方+】代表风采 | 钟晓琳:履职路上唱响非遗传承的“正字戏”强音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