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汕尾人大”公众号 发布者:lfsrd 2025-11-18 字体:大 | 中 | 小
一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的城乡蝶变正在汕尾生动上演,
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汕尾的山海之间,一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的城乡蝶变正生动上演。从人大常委会聚焦“联络站+产业发展”,到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推动产业升级;从妇联精准扶持妇女创业,到央企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以扎实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汕尾答卷”。

市人大:靶向发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百千万工程”推进要求,发挥好三级人大、五级代表的作用,推动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通过“一年一法”的阶梯式立法节奏,制定了农村建房、乡村振兴示范带、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等方面6部地方性法规,构建覆盖乡村发展全链条的“法治组合拳”。2024年,《汕尾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地方立法典型案例进行推介。坚持靶向监督,突出乡村振兴、海洋牧场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监督工作,开展“百千万工程”工作情况专题询问,助力农业农村领域经济呈现稳中有升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14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全省排名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3元,同比增长6.6%,增速全省排名第二。创新“联络站+产业发展”履职模式,海丰县设立了首饰、彩宝、纺织服装,陆丰市设立了现代农业、文化艺术界暨文旅、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深入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驻站接访+入企走访”等活动,以代表精准履职为产业发展赋能。
群团聚力:精准服务,激活乡村动能
团市委以服务青年下乡返乡兴乡为工作主线,成立市级青年创业促进会,完善构建“合作社+联络点+创业基地+线上社群”创业服务阵地矩阵。通过凝聚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创客、乡村致富带头人等103人,配套建立5个创业青年“家门口服务站”(县域创业服务联络点),建立覆盖500多名创业青年、活跃度保持在90%以上的社群网络,变青春流量为经济增量,助力富民兴村。
推动市青年创业促进会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建立“供应链资源+青年项目”联合孵化模式,促进创业项目与“百千万工程”产业培育需求精准对接,孵化落地了多个农文旅融合项目。在海丰“屿见农场”项目中,专家团队全程参与规划,帮助项目设计“种植+研学+电商”三产融合方案,实现年增收300多万元。
同时,团市委坚持青年创业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创业青年把自身创业项目同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富民增收结合起来。如创业青年刘德江在多个项目中,除了支付村集体与村民土地物业流转租金、就近吸纳村民就业外,还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卖1杯咖啡捐2元(给村集体)、项目经营满三年后每年利润给村集体分成5%、项目营业额3.5%直接反哺镇村“百千万工程”建设等收益共享机制,既为在地项目的长期稳定经营奠定了基础,又助力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产业升级。
妇联:巾帼赋能,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
妇联系统实施“金融+培训+孵化”模式,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在资金扶持上,推出小额贴息贷款,缓解妇女创业资金压力;在能力提升方面,开展电商运营、特色种养等培训,帮助妇女掌握创业技能;在项目孵化上,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创业资源对接。其中,陆丰市刘园丽的大安蒜种植项目,在妇联30万元小额贴息贷款支持下,带动年产值约1200万元,带动约60名妇女就业。截至目前,全市3年累计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约600万元,培育巾帼创业基地共69个,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从“家庭主妇”到“创业能手”的转变。
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央企力量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中铁广投在汕尾创新“公益项目+市场化项目”反哺模式,完成“赤膊房”改造1000余栋,打造小岛村网红打卡地;参与建设的长沙湾“交农文旅商”融合示范区,日均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带动周边村集体收入增长89.4%。
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双百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7所结对高校400余名师生,为8个镇17个村绘制文化墙绘,将红色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特色景观。海丰县仁家村通过“非遗场景化+文创产品化”,将废弃码头改造为极限运动基地,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群策群力:多元力量共推发展
汕尾着力构建“百千万工程”群策群力格局,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在纵向帮扶协作上,建立市直单位对接帮扶省直单位机制,探索“情感换建设”汕尾籍热心企业家助力机制,发挥各地商会平台和重点汕尾籍企业家带动作用;拓展校地合作共建,联合深圳大学等结对院校推动共建项目,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技术优势。同时,推动5.9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密切联系群众,引导群众主动将“村里事”当作“家里事”,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目前,汕尾已有55个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前列。从海防遗址旁的网红咖啡馆,到焕发新生的古村落,这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正让发展的暖意漫过每一个角落。
来源:南方杂志社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